我们总是说司考复习就像魔方复原的过程,决定你能不能过司考,有四个核心的因素,努力、智力、运气、方法,四个因素中,你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,那么你就能过司考,如果你智力超群,过目不忘,司考对于你来说简直是探囊取物。如果你运气特别好,蒙的全对,考的全会,那么你也能过司考,不过,过分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。但是智力和运气这两个因素,是不能由我们左右的,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只能依靠努力和方法。
01
关于努力,只想说两点。
第一是你还不够努力。去年有位考生,从三月开始就总和我说:“司考太难了,我过不了司考。” 我问他:“如果我请你现在出去裸奔,你能做到吗?”“这个我也做不到。”有这种想法的考生,“其实并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愿意做,或者不想承担裸奔的代价吧”。一定是你还不够努力,你企图拿“司考太难”来为自己的不够努力找借口,因为司考的难度绝对没有达到需要拼“智商”的地步。
第二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,复习过程中,总有一部分考生笔不离手、眼不离书,屁股不离板凳,但是复习效果却很差,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让人怀疑“努力”的可靠性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,只是做出努力的样子,或者显得比较努力。核心的原因就是你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瞎努力,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但不是留给瞎准备的人的。你忙忙碌碌,并不等于你很努力。因为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,而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。所以,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是在正确的“方法”下“聪明地勤奋”。
02
在方法与努力两个要素中,大多数人往往只关注“努力”,而不重视“方法”,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,更强调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,比如我们常说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甚至觉得方法是“投机取巧”或者“奇淫巧技”,用一些工具或者方法,铁杵可能一天就能磨成针,但是你却视而不见,自己找了块石头拼命磨,试想你磨了十年,终于把铁杵磨成针了,又有什么意义呢?你复习了十年,终于过了司考,又能怎样呢?当然努力是很重要的,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为什么非常努力还是过不了司考,而不是不努力如何过司考,如果你企图不看书、不听课、不背诵、不做题就想过司考,那么你还是早点放弃吧,因为这是不可能的。只重视努力而忽略了方法,我们称之为战术上的勤奋而战略上的懒惰。而且,大多数真心想过司考的考生,他也足够努力,很多二战三战,甚至四战五战,你怎么能说他不努力呢?司考是一个控制通过率的考试,类似于英语四六级,虽然每年分数线都一样,但是会通过调整分数来控制通过率,也就是说不是你“真的”考360就行,而是你要挤进那前10%,那么现在智力、努力、运气这三个要素都不能成为你的决胜因素,那么我们也只能靠“方法”了。
但是,在铺天盖地的司考资料面前,却很少有人给你系统的说说复习司考的“方法”,以往的大多数经验贴也都是些“陈词滥调”,这些经验贴往往只告诉你一个是什么,而不解释为什么,比如告诉你“真题至少要做三遍”,这个“三遍”是基于什么得出的结论,是你自己的经验,还是普遍人的经验?是不是做“三遍”就真的够了?做两遍就不够?甚至一些经常在微信群、QQ群中讨论这些问题,A说:我看某篇经验贴说真题做三遍就够了。B说:不行,得做五遍。A又说:三遍就行了。B说:最少得做五遍。到最后甚至能吵起来了,他们光就“结论讨论结论”,不知道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,不通过解释“为什么”来说服对方,只是比谁“嗓门更大”。很多考生也不思考这些经验贴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,因为思考的过程费时费力,但多数人只想知道一个“结果”,而不同的人从不同经验贴获得的“结果”不同时,彼此就互相吵起来了。
03
最后,我还要给你泼个冷水,就算你方法正确,也足够努力,你就一定能过司考吗?那也未必,因为司考的通过率实在太低了,平均大概就10%。所以,通过司考的永远都是少数。
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幂律分布,幂律的第一个特征,就是高度的不平均。 最通俗的表达就是“二八法则”“马太效应”或者是“长尾理论”。20%的客户带来80%的生意,20%的人占有80%的财富,20%的词汇表达了80%的信息…… 很快,科学家陆续发现这种分布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处皆是——地震爆发的频次,月球上陨石坑直径的分布,语言中单词的分布,国家人口的分布,网页点击的次数,论文被引用的次数,奥斯卡奖项的分布,全部都符合幂律定律。这种分布被称为“可预期的不均衡”。
说白了,不公平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。很多人一辈子吃的亏在于,他们希望自己在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里生存,他们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条件进步,他们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机会可以把握,殊不知这世界就是不完美的,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,这世界机会就是稀缺的,这世界就是条件总是不完备的,那些在不完善世界里跌跌撞撞前进的人,是最终能够走过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人。很多考生说,还没开始复习你就给我泼冷水,能不能讲点人情味,正是因为还没开始复习我才这样说,等到冲刺阶段,我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,现在你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司考复习的难度,坚定你的信心,做好你的选择不然你怎么度过艰辛的司考复习之路。
我们如此努力,还要用正确的方法,无非就是能提高我们通过司考的概率。
这是考试
任何考试,都是考察三方面的内容。
第一,考察一定量的知识点。法考和法硕、学硕的考察内容肯定是有区别的,怎么把握这个考试的考察内容呢,就是要围绕这个考试的历年真题和考试大纲;
第二,考察你的记忆能力。几乎所有的重要考试都是“闭卷”考试,那么一定就会考察你的记忆力。因此,考试不是写论文或做学术研究,写论文你可以把所有相关资料放在桌前,随意翻看,但是考试不行。所以,几乎所有的考试都需要一份“薄而全”的资料,这样有利于你背诵;
第三,考察你的熟练程度。任何的考试都要求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”,所以,不是你会了就能考好,而是你熟练了才能考好。就好比两位数乘法各位都会,但是让你在1小时内做200道两位数乘法,你都能做对吗?恐怕也不见得。对于司考而言也是一样,需要你反复背诵及做题。
认清现实
01
很多考生说“我做了一遍题怎么全忘了?刚开始复习的民法、刑法怎么全忘了?因此就特别焦虑,失去信心,甚至放弃司考。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自我否定现实、逃避现实。只有接受现实,才能脚踏实地,避免心浮气躁、好高骛远。你简单想想,你怎么可能做一遍题就都记住,怎么可能复习了一遍就记住所有知识点?你当初背英语单词难道就是看了一遍记住的?怎么可能么,要是真的都是背一遍记住,那你就是天才了,既然遗忘都是如此常见,你又何必如此焦虑,失去信心。
02
报名的时候,总有一部分在职考生说,我工作特别忙,早上八点出门,晚上九点才能回来,所以每天最多学习时间也就是晚上9点到11点2个小时,而且回来就特别累,无法集中精力。而且有时候还要经常处在,一走就一个星期,期间就没法复习了。你说有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,能让我在6个月时间里,平均每天复习2个小时过司考。我只能说“如果你智商不是超群,那么几乎是不可能的”,这时候,这类考生往往会不甘心地说:“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,几百年前人们不相信人可以飞上天,现在不是已经证明他们是愚蠢的吗?”遇到这种考生,我也很无奈,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,你只有6个月时间,每天复习不到2小时,你就要过司考?那你不是低估了司考的难度,就是小瞧了那些复习6个月,每天复习8小时的人了。有“一切皆有可能”这种积极心态是正确的,但不要不切实际,飞机飞上天是用了几百年的时间,不是几个月的时间,同样,司考复习,就算方法再怎么正确,也要投入一定量的时间。
摒弃固执
很多考生总说自己零基础能不能过司考?刚开始我的回答总是说“当然可以”,零基础,无非就是没有学过法律知识,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,方法正确,通过司考可能性非常大。但是,后来逐渐发现,有些考生其实是“负基础”,不是表现的知识的匮乏,而是一种不听劝说的“固执”,以及没有主见的“随波逐流”。他们总是重视一些完全没有必要重视的东西,而那些需要重视的东西又总是被他们忽视,如果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真相:真正重要的是什么,他们反而更加倾向于绝不相信。
2017年的时候(注意我说的是2017年司考),不断有人问《公司法解释四》考不考?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》考不考?《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办法》?《最高法、最高检关于建立法官、检察官惩戒制度意见(试行)》考不考?“这些都不在2017年司考大纲里,原则上都不是考察对象。”他们就会疑惑,进而问道“这是新法呀,新法不是必考吗?而且某某老师说了要重点掌握。”我说“真不是重点,司考大纲是官方给的考试范围,所以一个不在大纲里的法律文件,怎么会是重点呢?而且从历年真题看,超纲考察几乎没有”
我本以为说到这,他们应该知道了这不是复习的重点,事实证明我根本没有说服他们,因为他们问我的时候,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些都是重点。这类考生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去研究这些“根本不在大纲里的内容”,然而一些基础而简单的知识点却视而不见,比如合同相对性,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。用罗翔老师的话说“这就像一个愚蠢的渔夫,遍地撒网,费尽千辛万苦,却无功而返,因为他根本不愿听从他人的建议在密集的鱼群处撒网。希望大家把握重点,不要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转变观念
01搞不清听课与做题的关系
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,如果你问他复习的重点是听课还是做题,大多数的考生可能会说是听课,或者即便认为做题重要,但实际上在听课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做题。过司考就像你学游泳一样,听课就好比教练在岸上教你怎么游,该怎么摆腿,怎么划水。做题就好比你下水自己练习游泳。那么你觉得,要学会游泳,到底是在岸上听重要,还是下水游重要呢?两者当然都重要,要是没有教练教你怎么游,你直接就下水乱扑腾,很可能就溺水生亡了。但是如果你一直在岸上听老师教你怎么游,从来都不下水或者很少下水练习,那么不管你听多少遍都学不会游泳。对于司考复习,很多考生有一种“听完课就好像学完了”的错觉,殊不知,你才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,要“下水”练习啊!因此,你的精力起码由一半要放在“练习”上。所以,司考复习中有一些“听课族”,先修课、强化课、真题课、法条课、冲刺课、押题课……,有课必听,就是自己不练题,这种考生基本是过不了的,主要时间都在岸上听老师怎么教游泳了。
02搞不清集中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区别
对于在职考生,因为时间有限,所以总有人鼓吹什么碎片化学习,鼓励大家利用在地铁、公交上的时间复习,或者在上班的时候学习。首先你要搞清楚司考复习不是背单词,单词本身就是碎片化的,你背一个是一个。而司考复习,是需要你系统地进行学习,每个部门法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,章节之间都是有联系的,需要你不断的思考。就算你集中时间听课,你都未必能听懂,更何况在地铁、公交这种嘈杂的环境中。所以为什么有人说自己听了三四遍课了,还是什么都不懂,关键你是怎么听的。对于司考复习,一定要找集中的时间段复习,如果你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,学到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。
03搞不清考试与研究的关系
虽然我们一再强调,考试不是做学术研究,不要求你研究的非常深入,允许你有些内容搞不懂。你想啊,司考满分600风,考360就通过了,相当于个及格分。但是司考复习中有一种“伪完美主义者”,他们集中的表现就是好高骛远,总有一些考生,基本的部门法都没有搞清楚,非要揪着一些非常冷门的司法解释不放,美其名曰“学的细致”;总有一些考生,一些非常明确且重要的知识点还没掌握,非要对一些争议性问题刨根问底,美其名曰“学的深入”;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吧,好像也是在学习,能有什么不对呢?难道不是在追求一个“完美的”学习广度与深度?越是能力差的人,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及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,觉得哪里稍微不懂,就没法继续往下复习了,他们很容易受伤,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,也因此总做不到,所以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中,进而放弃。真正的“完美主义”是不断接近完美这种状态,没有人能做到完美,我们最多能接近完美,或者更接近完美。所以,不管你做什么事情,都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,否则事情根本没法完成。
04搞不清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
每年司考复习开始的时候,在各种渠道,都会建一些微信群、QQ群等等,主要目的有两个,一是互相监督,督促学习,二是讨论问题。
先说监督,很多考生说自己自制力差,想在群里互相监督。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,如果你在学习,那么你就不可能出现在群里,如果你出现在群里,说明你就不在学习,而你出现在群里的目的却是监督自己学习。复习的过程中,一定是要专注,然而微信群或者说微信本身就是分散你注意力最严重的干扰源,你现在可以测试一下,你最长能够坚持多长的复习时间而不看手机,很多人连十几分钟都坚持不了。再说别人能不能通过网络让别人监督你,这就更扯了,通过网络怎么去监督你学习,我发微信提醒你,或者打电话提醒你,只要你不想学,我又能把你怎么样?最吊诡的是,通过网络我都不知道你到底在玩还是在学习,比如很多人刷微博微信,但很多时候都不发状态,所以这个时候我怎么知道你在玩呢?我又怎么去监督你呢?所以各种名义的相互监督群,包括微信,qq,这些群大多都是闲聊群,除了浪费你的时间,没有任何作用。想要提高自己自制力,只能自律,企图通过网络实现他律,完全是徒劳的。
再说讨论问题。魔方君前两年也建了很多群,因为当时想,有个群大家可以讨论问题,交流交流经验,但是,后来发现这些群里基本上都是瞎扯淡,真正有用的可能1%都不到。一讨论具体的知识内容就没人回答,一讨论经验老师就全出来了,一聊其他的就嗨起来了,每天都热衷于“交流”司考经验,都是一些陈词滥调,然后再把一些名师批判一番,更有甚者,好似高分通过的考生,“传授”经验,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,然后互相说说“加油努力”之类的话,第二天又是如此。就好比小酒馆听人喝酒扯淡,你会发现越是闲人越爱聊宏大的话题,中美建交、军事部署、政治局常委、各国内政。这些话题都有一个特点,话题宏大到根本没法验证。谁更正确,全靠谁的嗓门更大。这些群中也是这样,因为这些经验都是“虚无缥缈”的,而且没有什么绝对的错与对,很多时候,两个人观点不同,甚至能够吵起来。
所以,别说什么找个群,好像有一帮战友一起复习,感觉心里踏实,其实完全是一群已经迷失了的人在互相安慰。